有趣又可口⋯⋯科林漢在這本有創意、精彩絕倫的書中,巧妙安排二十頓餐點,時間橫跨四個半世紀,地點有住家、船、遠離祖國的軍營⋯⋯若以英國的知名人事物來類比,她是社會調查先驅亨利・梅修(Henry Mayhew)與大眾觀察(Mass-Observation)紀錄資料庫的結合,是個對日常生活的優秀觀察者,也是具有非凡才華的社會歷史學家。——《紐約時報書評》(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)
精彩⋯⋯作者的研究題材甚為廣泛,又發揮巧思,以親切的家庭用餐來安排。原本可能無聊抽象的材料,頓時深深引人共鳴⋯⋯讀者一定會喜歡這趟旅程。——凱瑟琳・休斯(Kathryn Hughes),《星期天郵報》(Mail on Sunday)
食物史是個蓬勃發展的領域,而本書堪稱其中最優秀、好讀的實例。——瑪雅・賈莎諾夫(Maya Jasanoff),《泰晤士報週日文學增刊》(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)
帝國歷史有其隱藏面:菜單,以及它如何改變世界。莉琪‧科林漢揭開一篇史詩,內容涵蓋家庭喜劇與恐怖片,又訴說稻米送到美國、玉米傳入非洲、及茶傳進印度的種種驚人變化。內容好讀,融合大量的經濟故事,與生動明確的歷史生活片段。若知道餅乾鐵桶在祖魯戰爭的用途之後,絕對會對這東西另眼相看。——麥克・派伊(Michael Pye),《世界的邊緣》(The Edge of the World)作者
莉琪.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曾在華威大學教授歷史,也是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研究員,後來成為獨立歷史學家。著作包括《咖哩群像——印度料理文化誌》(Curry: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)、《戰爭的滋味:二次大戰與食物戰爭》(The Taste of War: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)。目前是華威大學的副院士,也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皇家文學基金會的研究員。甫完成印度總統府廚房歷史研究,常在印度喀拉拉邦的美食之旅演講。